香港新闻网6月19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粤剧、古琴艺术、大坑舞火龙、坑口客家舞麒麟,这些香港人并不陌生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千百年来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不仅是香港的文化瑰宝,更成为中国文化的標识,中国人身份的象徵。特区政府计划今年內,选出约80个最能代表香港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產,加以重点保护。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產中心以荃湾三栋屋博物馆为基地,昨日正式启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產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用眼去欣赏的戏剧、舞蹈,用口去讲的方言,可以听到的山歌等。她希望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產以三栋屋博物馆为落脚点,多办展览、讲座、同乐日等活动,將香港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传承不单靠“口传心授”
由2006年开始,香港先后三次向国家文化部申报,成功將本地十项具高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確定了这些项目的歷史和文化价值。这十个项目包括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而粤剧於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產。
非物质文化遗產办事处馆长邹兴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產主要关於民间故事、歌谣、手工艺,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徵和標誌,代表了中国人的身份。在当今社会,单靠“口传心授”使这些文化变得非常脆弱。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產一直留存下去,由2009年开始,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委託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產普查,列出一个包含480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產清单。
邹兴华称,香港非物质文化遗產中心將於今年內完成编製首份香港代表作名录,选出七、八十个最能代表香港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產,方便政府加以重点保护,日后亦会从中选取部分项目继续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產。
昨日受邀参加启动礼的古琴教师吴英慧说:“古琴是礼乐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代表性乐器,成功申请非遗,肯定了它的地位。”她说本港现有约1000多人正在学习古琴,希望在非物质文化遗產中心的宣传下,能有更多人喜爱这个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
客家文化佔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產中心落户三栋屋,李美嫦称,因为香港很多非遗项目都与客家文化有关,而曾是客家围村的三栋屋,保留了很多客家的传统特色。昨日亦是“非遗乐在三栋屋”同乐日,活动包括港式奶茶製作、茶粿製作、客家山歌对唱等,让市民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曾先生带同四岁和两岁的子女前往参观,希望小朋友感受传统的建筑和文化,学会珍惜和保护。曾先生透露有亲戚是客家人,希望小朋友也能通过参观了解客家文化。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1日,因电脑系统故障导致美国各地航班受到停飞影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最新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