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中国民营经济模范生”浙江正在进行一场“破”和“立”的革命,拉动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以下简称“拆治归”),成为发展新常态下,浙江打出的一套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多年实践证明,这套“组合拳”行之有效,“拳拳”击中“痛点”,带动浙江经济“腾笼换鸟”。“拆治归”探索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招数和浙江路径。
“五水共治”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是摆在发展面前的难题。浙江从“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入手,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1月19日,在浙江省两会举行期间,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代表发现,经过这几年“五水共治”,家乡环境更美了。
类似景象还出现在浙江嘉兴。嘉兴市委书记鲁俊表示,当地养猪产业近年来顺利转型,带动水体情况变好。60多万农户的低小散养殖方式全面升级,乌镇一家生态养猪场的猪肉每斤卖到50元。
无论台州,还是嘉兴,它们都是浙江省“五水共治”收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缩影。
浙江省省长车俊指出,通过“五水共治”,浙江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监测断面中,III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7.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2.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为了防止治水成效“反弹”,浙江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让浙江的“五水共治”有了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
如今,浙江8万多条河流都有了“父母官”,各级政府已积累起了一份份厚厚的领跑治水的浙江经验。
“三改一拆”兴“破”的力量
浙江省在处理好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之时,通过“三改一拆”(即旧住宅区、旧厂房、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赢得了发展新空间,倒逼旧产业升级,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动能。
温州是一个窗口。作为全国民营经济起步早、规模较大的地区,其较早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现有空间格局受制于大量违规建筑和“低小散”的业态挤压。
为此,温州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治理和违法建筑拆除等8个“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为城市有机更新腾出空间。
鸿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时满代表认为,通过“三改一拆”,产业迭代升级重获空间,老百姓也可获实惠。
杭州市西湖区城中村白沙泉也完成了这样的“蝶变”。“三改一拆”让白沙泉从“城中村”变成城中“别墅村”,还承接了金融产业溢出效应,将被打造成以并购金融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三改一拆”打破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坛坛罐罐”,且与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特色精品村和美丽庭院等相结合,推动了现代化城市建设。
2016年,浙江省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拆除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旧厂区和城中村3.38亿平方米、累计9.26亿平方米。
浙商回归“立”新技术新产业
无论是“五水共治”还是“三改一拆”,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倒逼转型升级。环环相扣的“拆治归”“组合拳”刚柔并济,迎接高层次浙商回归。
从浙江省台州市起家,后来收购了澳洲专业房车制造企业,并在澳洲设立生产基地的吉奥最近“回娘家”了。其带着技术在台州计划投资42亿元,发力新能源汽车制造等。
如新吉奥一般,在外“学了本事”回“家”的项目在浙江遍地“开花”。在诸暨,留美博士阮建忠和夫人阮俞敏子,回乡创办企业研发出智能化肿瘤筛查系统。在嘉兴,英国深造回来的许为平投资建设江南总部基地项目,将打造成企业总部集群基地……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浙商回归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至2015年间,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达8351.73亿元。2016年1-10月,浙商回归累计省外到位资金3099.31亿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指出,如今浙商回归更加注重“绩效”,回归项目要激活民间投资增长,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浙商回归是“组合拳”中重要一环。根据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浙江省将坚定不移推进“拆治归”,继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
浙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任泽民代表建议:“下一步,要为浙商回归发展创造更好的政治生态。”
在“破”与“立”之间,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浙江,正驶向供给侧改革的深水区。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1日,因电脑系统故障导致美国各地航班受到停飞影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最新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