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慈善成为舆论最敏感的话题。红十字会,壹基金,明星捐款……围绕慈善的议题,总是口水不绝,骂声不断。
骂声滚滚而来,不可不加区别。我觉得在一片骂声中,被骂的对象至少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骂得冤的。一些人明明是实实在在地做善事,却莫名其妙地被泼脏水。泼脏水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我称之为“道德撒尿主义者”,他们总自以为占据了舆论制高点,“众人皆脏而他独净”,看到别人的都是污点,所以居高临下朝人家撒尿,没想到自己喷出的才是污水,我把他们的口水比喻为舆论排泄物,不仅弄脏了别人,也侮辱了自己,更污染了世界。
另一种我称之为“立场决定论者”,以意识形态区分敌我,“凡是敌人反对者,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论对错,不分是非,为反对而反对。“为富总是不仁”,“明星自然堕落”,“公职一定虚伪”,“五毛必无人性”,把慈善意识形态化,找缝插针寻找攻击对手的把柄。所以,有人悲愤地质疑:那些开口闭口骂人家捐款的,会不会恰恰是从来不捐款的?
第二类是骂得好的。那些捐款不到位的,账目不透明的,善款被挪用的,诸如此类,不仅该骂,而且应该进行围堵性强势监督。
第三类是有争议的。比如高调捐款,捐款的方式引发争论,有些人控制不住骂开了,如果没有挑衅舆论底线,也只能好言相劝。
第四类是找骂的。不懂得慈善的特殊性,也不懂得舆论的规律,想当然地做事,结果找骂。比如在重灾区设立捐款箱,表面上看是自己在履行募捐职责,可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不出负面舆论才怪。
慈善有着特殊的舆论规律,一些对于其他领域看来很正常的行为,复制到慈善领域却会招致骂声一片。慈善的舆论就是与众不同,你在别的地方的通行证,到了慈善就有可能成为墓志铭。
向乞丐找零钱等于找骂,我把这一个现象称之为慈善舆论的第一定律。这个规律的真正要义指的是:一些在市场经济中十分合理的行为如果简单复制在慈善行为上,却会引起舆论的反感。慈善需要钱,但慈善却不想被钱的市场原则所左右,它高居舆论道德的金字塔尖,它不仅反对市场化的等价交换原则,而且拒绝对慈善对象倾斜的不等价交换,某种意义上说,慈善反对一切交换,不管是名还是利,甚至通过慈善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也会被慈善的舆论所诟病。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王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捐了两百万,还是被骂得狗血淋头。当他用投资者的思维惯性来评估与辩解一个慈善行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所有的人开始认为他“不适当”了。
遗憾的是,太多的人并没有从王石那里吸取教训,我们看到一干名人、明星,满腔热血前赴后继投入慈善事业,却不时被慈善的舆论撞了一下腰,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今天的人,会明白这个道理吗?我更关心的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还会继续做慈善吗?如果是,向他致敬!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1日,因电脑系统故障导致美国各地航班受到停飞影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最新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