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hone上装载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但只是出于好奇下载回来试一试而已。iPhone上有一个叫做“信息应用”的文件夹,里面的应用排满了五页。这些信息应用的流行程度不一,有些是全球性的,有些是区域性的,也有些是刚上线的新鲜应用。
移动信息现象像泡沫一样被鼓吹起来了。上个月,Ovum公司的分析师估计,通过信息应用发送的信息将从今年的27.5万亿条暴涨到明年的71.5万亿条。该公司的报告还指出,社交信息“不只是一个短暂的潮流”,而将是一种“长期被人使用”的服务。
有报告表明,Whatsapp在信息发送量上已经超过了Facebook Messenger,而Facebook也承认年轻人使用Facebook Messenger的数量在减少。最近有传言,Snapchat拒绝了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虽然移动信息大爆炸的现象不是一种跟风的时尚,但是许多发布在App Store上的信息应用的确是不长久的噱头。许多有才华的开发者一窝蜂地发布了许多信息类应用,或类似Snapchat的应用,但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哪个拥有真正独一无二的性能。更糟糕的是,他们使用小花招吸引用户。
几乎每一天,大量被开发者雇佣的公关人员向媒体和公众不停地宣传他们最新的信息应用——这是一种泛滥成灾的宣传。他们对信息应用的描述开始变得雷同,而且看起来就像从另一个应用的描述中复制粘贴过来的。
你看到他们的产品宣传了么?他们写道:“这是最安全的私人短信应用程序。可让您轻松而安全地共享私人信息、拨打电话、分享照片和视频通话!”这些描述何止似曾相识。
有些开发者试图开发出Snapchat所缺乏的小功能,并让这个小功能成为一款新应用的卖点。另一些开发者则通过扩展某种单一的功能,把它开发成一个完整的应用——希望成为下一个被用户追捧的宠儿。有些信息应用可以发送GIF,有些可以发送音乐,有些可以玩游戏……
Vine上线以后,其衍生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叫卖一些Vine所不具有的额外功能。
这些跟风而来的开发者不明白的一点是,移动信息服务不是一种短暂的潮流,真正获得成功的应用寥寥可数。移动信息应用的生态早已经被无数的应用开发者挤满,但是直到最近我们才能看清谁输谁赢。
WhatsApp于2009年上线,此后在App Store的排行榜上周期性地上升和下跌。今年,它终于成为一款免费的信息应用。目前,WhatsApp在美国地区的App Store中排名第28位。
与此同时,许多信息应用在不断地吹嘘它们所获得的难以置信的下载量。比如KakaoTalk、LINE和WeChat等。通过用户的亲朋好友关系网,这些区域性的应用已经开始了全球扩张。
对于刚刚出炉的新鲜信息应用来说,天时和运气至关重要。例如,Snapchat上线后在洛杉矶高中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这款应用几乎是意外地打开了一个几年前不曾存在的市场:拥有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试图避免他们的父母在Facebook上为其点赞。
可以肯定的是,这款应用程序很讨巧,但“阅后即焚”的理念并不是首创。比如,2010年上线的名叫TigerText的iPhone应用声称其拥有让用户“阅后即焚”的信息功能。在此之前,也有些网站允许用户在网站上向手机发送隐私信息。Snapchat仅仅是重新包装了“阅后即焚”的创意,然后在正确的时间精确地命中高中生群体,最后一举成名。
但对于乐观(或者天真)的应用开发者来说,Snapchat故事看起来就像是成功实现病毒传播的公式。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为了搭上信息应用大潮的顺风车,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发布越来越多半成品式的信息应用,而移动信息体验则有可能会变得令人失望。这些应用相互独立,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通讯,每一款信息应用都试图让用户在它的生态中建立起新的社交关系网。为达到这个目的,一些信息应用甚至不惜破解用户的通讯录。用户到底可以忍受多少次被侵犯,究竟会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向朋友发出邀请?在这些新应用的新鲜感消失后,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到iMessage/Kik/Snapchat/Whatsapp的怀抱。
真的,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个移动信息应用?一个?十二个?还是更多?如果手机信息会在2010年代形成社交网络,那答案即将向我们揭晓。
全球最大加密货币比特币成为本周美国金融市场亮点,上周五一度站上6,426.83美元,周线上涨逾12%,今年以..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