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客户端5月20日消息,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20日8时32分,全球累计确诊4,893,195例,死亡病例322,861例。从疫情地图中可以看到,目前全球疫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此前有一种说法,新冠病毒不耐高温天气。现在夏天来了,疫情真的能靠天气因素有所好转吗?
北京时间5月1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利用模型模拟了天气变化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发现比起气温湿度等因素,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群的免疫力,纯指望夏天不靠谱。
研究者模拟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并且重点挑出了9个平均湿度和季节周期都大不相同的城市。要注意的是,这里仅考虑了气候、季节的因素,是没有纳入人口密度、防控措施和其他复杂环境因素的。
从模拟结果来看,同在北半球,即使纽约、伦敦和德里的气候差异极大,但是大流行的规模却没有什么差异。而在热带地区,疾病的流行要比北半球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低。这可能是由于热带地区湿度相对较高,所以不会出现高纬度地区那样的高传播率,不过暴发仍然是很严重的。
而南半球和北半球相比,虽然季节变化上相差了六个月,但是疾病流行峰值只有很小的延迟。
另外,疾病流行峰值不受免疫持续时间的影响,但后期的爆发时间点与其有关。
对新发传染病,人群的易感性是重要的传播驱动力,所以研究者还模拟了特定地理位置下不同人群易感水平的流行情况。从结果图中可以看出,纵使比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如人群易感性。
即使采用非药物手段,入夏后仍会因为高易感性导致大量的病例。
从模拟结果中看出,降低发病峰值的关键还是在于防控中群体免疫力到底能够增强到一个什么程度,气候能够起到的调控能力是复杂且有限的。重要的是防控措施的引进时机、强度,以及对人口彻底的血清学调查。
单就本研究结果而言,群体免疫力是新冠流行的根本驱动因素,热带和温带地区应为疾病的严重爆发做好准备,而夏季高温并不能有效限制疾病传播。气候因素可用于预测疾病的流行周期并制定合适的防控措施。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5月22日报道,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通胀将在2023年..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