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1月27日在孟加拉湾成功进了一次可携带核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这是代号K-15的潜射弹道导弹的第12次海上试验。K-15潜射弹道导弹从印度东海岸维沙卡帕南(Visakhapatnam)海岸外50米深度的水下发射平台发射,发动机成功点火并达到20公里高度,K-15导弹飞行了约700公里,飞行全程都在印度雷达的监视下。K-15导弹这次飞行试验的命中精度很高,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专家V.K. Saraswat透露K-15导弹在这次试验中达到了米级的命中精度,他还表示K-15导弹的这次全程试验圆满完成了目标。
2013年1月27日,印度K-15潜射弹道导弹第12次试射并获得成功 部分印度媒体称,这是K-15潜射弹道导弹艇弹结合前的最后一次试验,这次发射的成功,为印度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艇弹结合试验铺平了道路,也意味着距离K-15导弹正式服役又近了一步。K-15导弹的研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它已经进行了12次海上发射试验和3次陆上发射试验,可谓15年造一弹。
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就试图获得海基核威慑能力,不过当时印度仅有短程的“大地”液体弹道导弹可堪一用,“大地”导弹发动机来自SA-2地空导弹,性能差技术更是落后,在使用维护上也极为麻烦,很不适合舰艇环境使用,而且印度也没有潜艇尤其是核潜艇的设计制造能力,独立建设水下核威慑能力面临着太多的困难。印度也想到求对外技术援助,并向冷战时期到当时的亲密合作伙伴俄罗斯求助,早期的接触谈判细节已经很难考证,但1998年《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拒绝了帮助印度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的要求,印度只好独立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研制,从这个意义上说,K-15潜射弹道导弹是印度当之无愧的“争气弹“。
20世纪90年代印度建设海基核力量的努力并非一时的野心膨胀,而是印度长期以来坚持建立“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努力发展为世界大国的必然结果。印度潜射弹道导弹项目的预研有着很长的历史,早在1971年印度提出国产核潜艇计划时就认真考虑过研制潜射弹道弹道的想法,不过由于关键技术迟迟无法突破,无论是核潜艇还是潜射弹道导弹的预研都陷入困境。为此带来转机的是印度国防与研究发展组织1983年启动的综合导弹发展计划,其中的“大地”短程液体弹道导弹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烈火”中程固体弹道导弹也在世纪之交交付印度军队。在印度陆军和空军成功的“大地”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印度海军发展出“大地3”短程弹道导弹,其中第一级使用了固体推进剂,第二级使用液体推进剂,可将1吨的弹头投掷到350公里外,因此也常被称为SS-350导弹。“大地3”导弹并不适合潜艇使用发射,但从2000年开始印度海军仍然改装了苏坎亚级护卫舰进行“大地3”导弹的海上发射,整套水面战舰弹道导弹发射系统被称为“丹奴什”(Dhanush),2002年后“丹奴什”系统进行了多次试验发射并获得了成功。不过这套系统并没有部署,水面战舰没有潜艇的隐蔽性,再加上这套系统的备弹量极为有限,这样的海基弹道导弹肯定无法得到青睐,再加上导弹水平存储垂直起竖发射的方式,几乎就是陆基发射的翻版,更是和实际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有着天壤之别。现在推测”丹奴什”系统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验证海基弹道导弹的发射技术,包括研制体积和质量都受到限制的导弹发射系统,以及探索海上环境下弹道导弹发射的特殊要求,为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积累技术经验。从”丹奴什”系统的出现看,印度发展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其起点甚至远远不如我国当初研制巨浪一号潜射弹道导弹,印度几乎无法获得外国直接援助,而我国至少得到了一艘高尔夫(Golf)G级常规弹道导弹潜艇,无需从零积累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装置的技术,还可以用于测试潜射弹道导弹发射。
“丹奴什”系统是临时的应急措施,从它身上即可以看出印度起点之低,但也看到了印度顽强追求海基弹道导弹技术的决心。“苏坎亚“护卫舰改装”丹奴什”系统前,印度海军就开始了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装置的研究,2001年印度就研制出用于潜射弹道导弹试验的P78水下发射平台,大大加快了印度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过去12年里P78水下发射平台多次用于K-15导弹的试验,其中就包括今年1月27日的最后一次发射。”丹奴什”系统和P78水下发射平台结合的效果,实际上还是逊色于我国的G级200号试验潜艇,这也意味着印度在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道路上,走过了艰难得多的道路。
事实上,印度海基核威慑能力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发射测试平台比较原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的性能也比较落后。1971年的核潜艇计划成为先进技术艇(ATV)项目,不过无论是核潜艇设计还是相应的核反应堆研制,都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几经周折后1998年印度国防部长对外公开了先进技术艇的存在,最终发展出来的印度第一艘核潜艇则在2009年下水,被称为“歼敌者”号。根据2012年《印度时报》的报道,“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排水量6000吨左右,使用一座83兆瓦的核反应堆,单轴推进号称水下速度可达24节。从这些参数看,“歼敌者”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动力系统和航速等硬指标上只能说达到我国第一代09II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平,这也是印度核反应堆技术落后而且潜艇设计制造能力不足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更为尴尬的是虽然核潜艇2009年下水,但核反应堆研制迟迟未能完成,核潜艇的海试也一推再推,这次K-15导弹试验后印度媒体终于提到今年5、6月份“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将安装核反应堆。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进度不断拖延,但它还是有一定的扩展潜力的,公开报道都提到“歼敌者”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携带12枚射程750公里的K-15潜射弹道导弹或是4枚射程3500公里K-4潜射弹道导弹,不过要注意潜艇设计的是4个发射单元,每个单元可容纳3枚0.74米直径的K-15潜射弹道导弹或是1枚2米直径的K-4潜射弹道导弹。从这个设计上可以看出,“歼敌者”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目标弹是K-4潜射中程弹道导弹,K-15导弹不过是过渡性的临时装备。
即使是一种过渡性的装备,K-15导弹作为印度潜射弹道导弹的开山之作,还是值得印度人骄傲和自豪的。不同于“大地“短程弹道导弹基于SA-2防空导弹的发动机技术,也有异于”烈火“系列导弹的2米直径发动机技术来自美国,虽然发射装置的技术很可能来自俄罗斯,但K-15潜射弹道导弹本身堪称印度完全独立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弹道导弹。当然K-15导弹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技术上的独创性,而是赋予印度虽然有限但是有效的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作为潜射弹道导弹俱乐部的新人,印度在K-15潜射弹道导弹的设计上权衡利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按照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宣传,K-15导弹是一种二级固体弹道导弹,导弹长度10.2米,其中第一级弹体长2米,第二级弹体长度约6米,仪器舱长度约0.9米,弹头长度约1.3米,考虑到它的直径仅有0.74米,导弹的长径比达到了13.8之多。K-15导弹质量约6吨(一说6.5吨),其中第一级质量约1.3吨其中包括1吨的推进剂,燃烧时间仅有16秒,第二级质量3.6吨其中推进剂约3吨,燃烧时间超过40秒,这种设计有悖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揭示的多级火箭设计准则,不利于达到更大的射程,再加上导弹只有750公里的射程,很明显第一级助推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的问题。据称K-15导弹使用燃气发生器弹射装置将K-15导弹弹出发射筒,而根据印度此次发布的导弹试射视频分析,K-15潜射弹道导弹应该采用水下点火方式,这种发射方式与中美俄等国固体潜射弹道导弹水下弹射出水点火的方式截然不同,倒是与法国M51固体潜射导弹的方式相似。不过K-15导弹的发射技术未必是法国技术的转移,印度长期以来并没有掌握封闭式发射筒技术,”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研制过程中印度和俄罗斯开展导弹发射筒尤其是潜射导弹发射筒的合作,很可能才是攻克筒式发射技术的关键因素。K-15导弹还使用了双头罩设计,在圆锥形尖整流罩外还有一个钝头罩,虽然水下阻力略大但有利于水下运动的控制,这一设计甚至被K-15导弹的陆基版本Shaurya原样继承过去。双头罩设计同样用于俄罗斯的很多潜射弹道导弹如SS-N-20,不过这项技术最可能的转移途径,还是通过”布拉莫斯“导弹的合作,陆上发射的”布拉莫斯“导弹同样使用双头罩技术,或许也可以部分解释陆基Shaurya弹道导弹继续沿用双头罩的原因。
K-15潜射弹道导弹为了满足潜射发射的需求,在导弹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第一级发动机推动出水,严重影响了导弹的有效射程和投掷能力。K-15导弹作为一种6吨多质量的二级弹道导弹,只能携带一吨的弹头达到750公里的射程,甚至还略逊于我国单级的DF-15导弹。不过根据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说法,K-15导弹也有独特的闪光点。从外观上看,K-15导弹主弹体上装有弹翼和舵面,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这不是一种纯弹道导弹,印度媒体报道也提到K-15是一种半弹道导弹,它的第一级发动机水下点火将导弹推出水面并飞到约5公里高度,随后第二级发动机进行较长时间的飞行。导弹最大飞行高度只有50公里,据称典型飞行高度约33公里,2013年的试验中印度媒体更是宣布导弹达到20公里高度。据称K-15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加上弹翼和舵面的气动控制具有很强的机动性,有利于反导突防。当然这只是K-15导弹射程有限之下挖掘出来的闪光点,印度海军未来要具备更有限的核反击能力,还是要靠从烈火3导弹发展出来的纯弹道导弹飞行方式的 K-4中程潜射导弹。不过尽管K-4号称是烈火3导弹的潜射版,但是大型中远程潜射弹道导弹在难度上要远远高于K-15这样的短程导弹,不太可能因为它是“烈火下海“而进展飞速。K-4导弹的研制是否也会不断拖延,让K-15导弹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印度潜射弹道导弹的中坚力量,就只能留待未来观察了。
印度为了获得“三位一体”的全面核打击能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成功已经曙光在前。不过从性能上说,K-15导弹的射程是它最大的软肋,使它不可能打击巴基斯坦纵深内陆的目标,更不要说弹道导弹核潜艇不可能贴着敌方海岸线作战值班,远小于750公里的实际对陆打击能力,即使是打击宿敌巴基斯坦尚且不够用,更不要说想象中的强敌中国了。不过K-15潜射弹道导弹使印度获得的核反击能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以免遭来自中国的核打击,但印巴对抗的局势下,由于印度陆基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不足,这一政策反而制约了印度的手脚。未来K-15导弹配备“歼敌者“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后,将大大提高印度的反击能力,增加印度军事决策的灵活性,增强了印度的军事优势。
2009年印度海军的“歼敌者”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预计2013年5、6月份安装核反应堆,并在随后进行港口试验。“歼敌者”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它装备的K-15潜射弹道导弹,将使印度跻身自行设计制造潜射弹道导弹的国家之列,目前拥有潜射弹道导弹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新增的印度将使这个潜射弹道导弹俱乐部成为新的“五大国”。对比英国不仅潜射弹道导弹依赖美国出口的“三叉戟II”导弹,而且未来继续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也存在不小的争议,正如中国通过“两弹一星“获得了大国地位,印度也将通过战略核打击能力的进步,大大增强印度的国际声望,其政治意义也是非常显著的。
外媒称,在杜特尔特总统开始对北京进行访问之际,菲律宾国防部长德尔芬·洛伦扎纳18日说,菲律宾和中国..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