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夏”字像一只蝉
如果出一道题给你,请报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号,大概最先跃进脑海里的会是自认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吗,当你在随意地数出这些朝代的时候,已经有欠准确了。元、明、清并非是这三个朝代的国号,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元、大明、大清。
关于国号,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揭晓。“华夏”儿女的说法与“夏”朝有什么关联?外国人习惯称中国为“唐”,这里的唐和唐朝又有什么渊源?生活在十朝都会的南京,我们也很关心那些曾经定都南京的国号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讲述国号的奥秘,今天,我们邀请胡阿祥教授为现代快报读者“加课”,提前聊聊与中国历史关系最为紧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国号。
有些国号被叫错了
“蜀”不是三国国号
一般人认为朝代就等同于国家的国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的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这个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
以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为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其中,很多都不是国号。有些是统称,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它们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有些则是习称。像西周、东周,因为它们的都城分别在今天的西安、洛阳,一在西、一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
另一些是合称。像两汉,指的是西汉与东汉,或者前汉与后汉,而两晋,指的是西晋与东晋,这西、东、前、后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就叫汉、晋。
还有一些是简称。像元、明、清,其实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国号的简称。这种称“大”的国号,从大元开始。
对国号,我们还有一些误称。像我们常说的三国,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魏、蜀、吴。其实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魏、汉、吴。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不仅如此,数起统一王朝的国号,通常来说我们还会漏掉几个国号。比如王莽的新朝、武曌的周朝。
看来国号还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不仅叫错了一些国号,还漏掉了一些国号。
在叫得出的这些国号中,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统治者既然选用这些字作为国号,就意味着它本身带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种禾养口、晋是前进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于大清,则是皇太极从金改过来的,同时他还改女真为满洲,如此一来,清、满洲三个字都带水,寓含着水克火、大清灭大明的吉祥兆头。
看到了吧,国号中隐藏着如此多复杂曲折、委婉奥妙的深意。
夏
“夏”是一只蝉
夏人成为民族的代称
以夏为国号的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没有远离我们,“华夏”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国历史纪年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约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是夏的开国之君。西汉的司马迁最早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夏朝进行系统记载,然而司马迁距离夏朝也有近两千年了,他对夏朝的记述尚有许多说不清的地方,我们又如何说清“夏”为何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来历,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夏”,其实是蝉的形象。“夏”为何会化身为蝉呢?
原来,蝉是夏天极为常见的昆虫,《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蝉始鸣”。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种物质来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样子,“秋”是禾稼成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也同样,“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天。
同时,在古人看来,蝉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复活永生,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当时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即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原来这才是“夏”国号出现的意义所在。
那么,“夏”为何又会和“华夏”组合在一起,逐渐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的代称呢?
原因是,商灭夏,周又灭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复夏”的旗号。原来,商是由东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与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据说周人的祖先曾经担任过夏朝的农官,所以周打着夏的旗号,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周人“反商复夏”成功后,周朝自称为继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也就称为诸夏了。
后来诸夏国家又称为华夏。“华”与“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华指灿烂的文化,华夏名号,也就显示了文化的传统正宗、超凡脱俗。
到了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诸侯国,有着“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又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为民族的名称。
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人。
如此说来,“华夏”这个说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动物之蝉的组合,寓意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汉
刘邦钟爱的国号“汉”
有盛大伟大的意思
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来说,“汉”无疑是最鲜明的记忆与最显眼的符号,“汉族”“汉语”“汉字”……其实,这一切皆源自汉国号。
其实,“汉”对于刘邦来说,最初是个屈辱的称谓。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作为诸侯统帅的项羽却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本来刘邦对“汉”是耿耿于怀,为何又一改初衷呢?
这其实源于萧何的一番话,萧何对刘邦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天,因此若以“汉”作为王国之号,也就和“天”联系起来了。
胡阿祥还告诉记者,“汉”本身就是个美好的字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汉,漾也”,“汉”的上源称“漾”。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即发源时的“汉”,因为水流弱小,所以拟声为“漾”,微波荡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拟声为“汉”,这样,“汉言其盛”,“汉”也因此有了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许多民族的语言中,表示“伟大”“盛大”意思的词,都发音为“han”。如大“韩”民国、成吉思“汗”,都表示“伟大”“盛大”的意思。再从字形上看,“汉”的古体也就是战国时的写法,左为“氵”,右上为“或”,右下为“大”,这样,古体的“汉”字由“氵”(水)、“大”、“或”(國)组成,同样带有明显的美义。汉国号此后,又被其他许多建国者所沿袭使用。因为汉朝时间超过了400年,且疆域辽阔,国势强大,对周边各国都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域外往往称汉朝及汉朝以后的中国为汉。魏晋以后,汉更是取代了传统的诸夏、华夏族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
唐
李渊相中了帝尧国号
“唐”的意思是“大”
说到“唐”,我们从不吝啬赞美之词,“汉唐盛世”“大唐气象”……在唐朝及唐朝以后,外国人开始习惯称中国为“唐”。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国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作“唐人街”。那么,“唐”是如何被选作国号的呢?
这还得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李虎凭借着军功,做到了西魏的太尉,北周建立时,李虎虽已去世,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以唐为国号,似乎只是继承了祖上的封爵而已,似乎并无新意。
那么,问题在于,李虎为什么被封为唐国公呢?其实用了排除法,当时可供为李虎追封国公选用的先秦时代的国名,有曾经包含了陇西郡地域的秦,曾经包含了赵郡地域的赵、魏、晋、唐、中山。但有些已经是此前王朝的国号,有些封了别人,所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那么再上溯至先秦,唐国是如何而来的呢?其实,先秦时分别有三个国家采用“唐”作为国号。李虎的唐国公封号,正是来源于帝尧的唐国。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当李渊奉诏前往太原,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心中很欢喜,他认为自己去帝尧的故国上任,实在是天意。并且李渊死后,他的孙子将他的谥号改作“神尧皇帝”,意思是说将李渊看作帝尧重生,这与李渊的心情也是十分吻合的。
那么,李渊为什么如此钟情帝尧的唐国呢?首先,帝尧是仁君的典范,皇帝的楷模;其次从文字学上分析,唐就是“大”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唐,大言也。”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是引申出丰富的道德含义。李渊正是看中了“唐”的这些美义,才选中了“唐”作为国号。
众所周知,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自三国时期的孙吴到中华民国,前后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定都。可是要细问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分别是什么国号,有些人可能就要犯难了:“吴、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再追问这些国号的来历,恐怕就更没几个人答得出了。那么,载入南京史册的国号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呢?
晋
隐秘的司马昭之心
不承认汉魏禅让
317年
定都南京
最早在南京定都的人是孙权,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孙吴政权除了有两年(265-267年)曾以武昌为都外,其他时间均以建业为国都。
“当时,魏、汉、吴三国鼎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三个非统一皇朝的国号同时存在,它们的来源又各不相同。”胡阿祥说。
孙权定国号为“吴”源于此前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因为孙权据有的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三国时代的结局众所周知,晋朝结束了魏、汉、吴三分的局面,重建了统一。
与孙权的“吴”是承袭旧称相比,“晋”国号就很有深意了。从265年到420年,延续了150多年。其中265年到316年建都在洛阳,后世称为“西晋”,317年到420年建都在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司马炎叔父司马伷之孙司马睿自立为皇帝,后世称为“东晋”。胡阿祥认为,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着实有些尴尬,“名气不响,少数熟悉晋朝的人,对它的印象往往也很差。晋朝尤其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世的。”
不过,偏安南方、建都今天南京的东晋与建都洛阳的统一王朝西晋,“还是有些差别的,特别是名士上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代表的风流潇洒,经济上有以江南开发为标志的迅速进步,这都是些值得夸耀的方面。”然而此“晋”已非彼“晋”,彼“晋”是统一皇朝,此“晋”则偏安皇朝、半壁江山而已。与东晋同一时期的另半壁江山,从304年匈奴刘渊称汉王起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匈奴、鲜卑、羯、氐、羌、汉)于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那么,当初司马炎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呢?司马氏的籍贯河内郡温县(今天河南省温县招贤镇),本来属于先秦时晋国的地盘,所以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等到司马炎篡夺曹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帝,并以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了。晋字甲骨文的意思,是指生长丰茂的谷子。
胡阿祥觉得,定国号为晋,还有隐秘的“司马昭之心”。司马昭逼迫曹魏的傀儡皇帝先后封他为高都侯、高都公、晋公、晋王,其实是为了应验“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是一条在汉晋时期长期流传的神秘预言。
考量司马昭逼来的封爵“高都”与“晋”,都能够和“当涂高”扯上关系。高都本是地名,在今山西一带,因为地势高拔得名,至于“晋”字,是上进、前进的意思,也就是说,司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是由“高”上升到“更高”,这个更高,不仅高过“魏”,更显示出“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样一来,“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与封域本来属于晋地的现实情况。“司马昭以晋为国号,司马炎以晋为新王朝的国号,其实隐含了以晋朝继承汉朝、不承认汉魏禅让的心态。”胡阿祥说。
齐
萧道成受封齐公
应一句灭宋的谶语
479年
定都南京
续接东晋、十六国的历史时期,称为“南北朝”。其中,南朝续接东晋,包括四个连续政权,即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除552年至554年梁元帝萧绎都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外,其他时间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北朝则续接十六国,依次是魏、齐、周。一直到589年,北方的隋灭亡南方的陈,“南北朝”结束。
那么,定都在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国号,到底有什么来历呢?
胡阿祥说,根据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国号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出又一出“禅让”闹剧的重复上演,国号都是承续了创建者的封爵之名,而封爵之名的确定,有些是因禅让闹剧的“主角”的家世、地域,有些是为了应谶。
比如,宋朝创建者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21世孙。他的祖上于晋时南迁,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晋末,刘裕依靠军功得以控制朝政,他先为宋公,再为宋王,最后受晋禅(420年),建国号宋,“国号与爵名一以贯之,既显示着承接,也表明从受封某公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该公日后所要创建的某国。”胡阿祥说,宋国号承接的宋王、宋公之“宋”的由来,又与刘裕的老家彭城有关,彭城是“春秋之时宋土也”。
齐的得名则是应谶。齐朝创建者萧道成,祖籍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是汉相国萧何24世孙。高祖萧整晋时南迁,南迁江南。宋末,萧道成掌管军国大权,先后得封齐公、齐王(四月),后来建国号齐,这等于把刘裕代晋的戏又重演了一遍。
不同的是,萧道成受封齐公时,还有一段小插曲。胡阿祥说,宋朝初议封萧道成为梁公,但一个叫崔祖思的大臣对他说,有句谶语叫“金刀利刃齐刈之”。这句谶语,来自北方十六国时的著名道士王嘉作的一首歌谣。据说王嘉所言谶记十分灵验,被称为活神仙。“金刀利刃齐刈之”,“金刀利刃”指宋国姓“劉”,“刈”就是剪除,而剪除“劉”者是“齐”。既然来自活神仙的谶语这么说,萧道成于是欣然顺从天命,开始了以萧“齐”代刘“宋”的行动,爵名、国号的“齐”也由此得以确定。同样为了应谶的还有梁。
“陈在中国历代国号中是个特例,国姓为陈,国号也为陈。”胡阿祥说,陈国号如此特殊之谜,在学界已经引起重视,有观点认为:陈朝开国者陈霸先的祖籍地颍川,本来在先秦“圣人”胡公满的范围内,胡公满的封国名就叫陈,陈国被楚灭后,子孙又以国为氏。陈霸先以始祖封国之名作为他所建皇朝的国号,也在情理之中。
唐
李昪伪造谱系
自称唐室后裔
937年
定都南京
时间推进到唐代以后,下一个在南京定都的朝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南唐”其实是后人的称法,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但实际上,“南唐”的国号是“唐”。
五代十国是指出现于统一皇朝唐、宋之间的一段时期,是继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分裂时期。
907年,唐皇帝李柷逊位于朱温,朱温即帝位,国号梁。梁是“五代”的开始,接续又有唐、晋、汉、周的更迭,“五代”前后共历54年,直到960年正月赵匡胤篡周建宋为止。而为了区别于先前已有的朝代,这五个政权分别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与五代几乎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加上割据河东的北“汉”,史称“十国”。十国结束于979年五月宋皇帝赵匡义灭北汉,重建统一皇朝。
十国中有919年杨行密次子杨渭在江都(今扬州)建立的“吴”国,而我们熟知的“南唐”,便是从吴国演化来的。
937年十月,徐知诰在金陵(今南京)即位,国号齐。徐知诰本姓李,徐州人,幼年时就成为孤儿,战乱中为杨行密收养,后来又成为吴国丞相徐温(死后追封齐王)的养子,遂改姓徐。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逐渐掌控吴政,937年徐知诰以齐王的身份接受吴帝杨溥的“禅让”,所以国号为齐。不过,到了939年二月,徐知诰就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复姓李,改名李昪,又伪造谱系,自称唐室后裔。胡阿祥说,根据《资治通鉴·后晋纪二》的记载,徐知诰自称唐朝李氏后人,为恢复正统地位,沿用唐国号。975年十一月,南唐亡于宋。
大明
朱元璋不是明教大将
自居佛教的“明王”
1368年
定都南京
在“十朝”之中,明朝是南京人最为熟悉的,前面已经说过,明朝的国号应该是叫“大明”。
从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时称应天)即皇帝位,到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王李自成攻破京师(今北京市),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市景山东部)自缢身亡,这前后276年,是中国传统历史纪年中的明朝。明朝的首都,先在今天的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到了今天的北京。
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大明”为国号呢?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为代表。书中男主人公张无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后,成为武功高深的明教教主,他与天下武林讲和修好,进而率领天下英雄抗击残暴的蒙元统治,而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明教中的大将。《倚天屠龙记》结尾写道:“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所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
“大明”国号果真出自“明教”吗?胡阿祥说,大明国号的真实来源,确实与宗教有关,但不是明教,而是佛教。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为国号。原来,朱元璋是白莲教徒,白莲教是崇奉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光明之王’,就是明王。元末白莲教宣扬“弥陀出世”的教义,而“弥陀出世”也就是“明王出世”。明王为什么要出世呢?因为天下大乱了,红色的明王将来到人间,拯救苍生,然后就是没有痛苦与不平,充满庄严、清净、富足、美妙的极乐世界了。
还有一个巧合,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火神祝融是黄帝的
曾孙,祝融的故墟就在朱元璋定都的南京,而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金陵就是南京。这样,南京又成了朱元璋的祖籍,而且朱氏自认为是祝融的后代,更巧的是,祝融又叫“朱明”,这名字有赤热光明的意思,它把皇帝的尊姓“朱”和国家的大号“明”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了一起。
明朝以后,在南京定都的国号还有“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
记者 唐蕾 王凡
中国历代纪元表(部分)
夏朝 约前2070年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前256年
汉朝 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晋朝 265年——420年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唐朝 618年——907年
五代 907年——960年
明朝 1368年——1644年
据《纽约时报》1890年报道,十九世纪末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非常少,直到1890年才首次有华人夫妻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