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被视为黄老神仙方术中的一种而在上层社会中流传,除了把出家人称为“沙门”外,也借用了黄老道家的术语称为“道人”,并未有“和尚”之称。
“和尚”作为一个佛教名词,一般人都有所知晓,却鲜有完整的认识。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被视为黄老神仙方术中的一种而在上层社会中流传,除了把出家人称为“沙门”外,也借用了黄老道家的术语称为“道人”,并未有“和尚”之称。《石林燕语》中记载:“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南齐书·顾欢传》中记载:“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辩是非。”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社会上习惯将佛教徒称为道人,道教徒称为道士。相传,佛图澄是最早被称为“和尚”者。在《晋书·艺术传·佛图澄》中有“和尚神通,傥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的记载。
“和尚”一词来源于梵语和巴利语。该词又经西域语言的音译,转译为和上、和阇、乌阇、殟社、鹘社、和社、乌社等,通常意译为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知有罪知无罪、大众之师等。
《大藏经》中众多对“和尚”的释义,大体可总结为如下五种。第一,“和尚”一词音译来源于印度的“乌社”:“西方泛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乌波驮耶’,译为亲教师。”第二,鸠摩罗什翻译为“力生”,意谓“由师之力,生我戒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弟子依师而生道力”,意为能教人学戒学定学慧者,犹俗家之有业师也。第三,译为“近诵”,“弟子未满五夏,常亲近师,而受诵三藏;或虽满五夏而戒藏未通,亦还亲师而受诵习也”,意为能常亲近师而受诵者,或解释为“以弟子年幼不离于师,常随常近受经而诵”。第四,译为“依学”,“言依学者,有其二义,一以学处依彼生故,二以解行依彼修故”,皆表示依师修学之意。第五,译为“知有罪知无罪”,意思为通晓戒律。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和尚也多称为戒和尚。第六,和尚有与弟子相对的意思,代表师父。上述诸种解释大体勾勒出“和尚”一词在汉译佛经中的释义。
“和尚”在汉译佛经中主要是指佛教师长,无论是亲教师还是依师而生道力、依师修学、知有罪知无罪,还是与弟子相对应的师父之义,都说明了“和尚”为通晓戒律、德高望重之师表,是具有为师资格的出家人。后来,“和尚”成为对出家人的通称。至于“和尚”专指出家的男子,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用。在《大藏经》中多次出现“和尚尼”的用法,也出现有“比丘尼和尚”一词,均说明“和尚”并非专指出家的男子。把“和尚”解释为“和中最上”,或如星云法师所言“和尚”是“以和为尚”,多是为了宣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的“六和敬”的僧团生活,是一种应机的方便说法,并非佛经中的本意。
据《纽约时报》1890年报道,十九世纪末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非常少,直到1890年才首次有华人夫妻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