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中秋节,敦煌研究院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画和遗书文献中涉及古代“中秋”的传统民俗活动。图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画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 敦煌研究院提供摄
莫高窟壁画里显示,盛唐时期敦煌民众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场景。 敦煌研究院提供摄
敦煌藏经洞文书P.2661《吉凶避忌条项》,它显示出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非常重视月神。 敦煌研究院提供摄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崔琳)9月27日,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逢一年月圆时。敦煌研究院通过其官方微信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画和遗书文献中涉及古代“中秋”的传统民俗活动,重现古代敦煌民众登“拜月楼”祈愿家人长寿团圆、情人团聚等场景,温馨浪漫。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披露的壁画、文献中主要涉及古人绘制在壁画上与月有关的图像,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古人手迹。我们能从壁画中菩萨右手托起的月亮里,清晰地看到月兔、桂树、金蟾这些元素。
“正是这些图像,从细节处证明了华夏民族文化是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敦煌研究院分析称,月兔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佛本生经·兔本生》中都有记载。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月亮神话里月兔文化来源于古印度。当然,学界另有说法,认为印度神话是中国月兔文化同构中的重要一环,不是唯一构成。
同时,关于月中树的说法,根据唐代奇书记载,月桂树是高五百丈的,而且树下有个人在一直砍树,但是树却随砍随合,根本不可能伐倒。砍树人是汉代人,叫吴刚,因为他在学习仙道时犯了过错,就被天神贬到月亮里砍树。
敦煌研究院进一步解释,月中有树,不仅中原的唐代人有记载,且印度的佛经中也有记载(《佛说长阿含经》),可见这不是我们独创的,是不同文明彼此交流、影响的结果。
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非常重视月神,根据敦煌藏经洞文书P.2661《吉凶避忌条项》的记载,月在古代敦煌地区,是六神之一。而且P.2661还提到:“右难此六神名字,识之不兵死,女人识之不产亡,有急难,呼此神老(名),老不避(备)死,吉。一云,知此六神名,长呼之,即长生不死,上为天官。”由以上记载,可知道古代敦煌月神的神职功能:保佑人们能吉祥如意、长生不老。
据此,古代敦煌就有拜月习俗。在敦煌藏经洞文书P.2838《拜新月》中可清晰看到,古代敦煌民众在中秋之际会登上专门的“拜月楼”,且拜月人大多是以盛装打扮的女性为主,拜月内容则为祝福家人长寿、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据《纽约时报》1890年报道,十九世纪末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非常少,直到1890年才首次有华人夫妻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