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现场
春节将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习俗还有多少保留。1月24日下午,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在彼岸书店顺利举行。本期沙龙以“年俗文化”、“家乡手艺”为主题,分别邀请了资深民俗学民族学研究学者宋兆麟、乡村建设公益组织发起人蒋好书、乡土社会研究学者宋丽娜、中国年俗研究人王封臣、土耳其嘉宾李爱达参加了此次对话,由中华网文化频道主编刘淑玲担任主持。各位嘉宾回忆了小时候过年的习俗并阐述了对节日的体会与心得,并且站在各自的领域探讨了年味变淡、年俗渐远的根源,现场宋兆麟还为我们带来了老一辈人曾用过的年画、黄历、纸牌等,令现场观众欢呼、惊叹。宋兆麟表示,社会转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继承下来。
宋兆麟:年味变淡、年俗渐远但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
年已八十的宋兆麟现场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形,他说那个时候过年信仰是最重要的,不过现在被大家叫做迷信。宋老说过年有几个功能,第一是“休”,忙一年了,到年终休息休息,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第二个家庭团聚,儿女不管走多远,过年一定要回家,万不得已回不来的,在那饭桌上也要摆上他的饭碗、摆上他的筷子表达一家人的团聚。第三个是祭祖,这个祭祖我们现在叫迷信,比如说我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那时候神都上天了,那人间没神保卫了,全是鬼充满这个世界,然后到初四的时候把神接回来,在这个空档的时候没人管理这个社会,那个时候有所畏惧的就是怕神,鬼闹腾起来就复杂了。
对于春节为什么要写对联,宋老称,对联最早叫桃核,再早叫桃木。而门神是给人看门的,这样鬼就不能进屋,而且年画里有很多是打鬼的,比如钟馗打鬼。宋老说在自己小时候过年是不能乱说话的,说错话让鬼听见会受到惩罚。宋老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过年还有很多习惯,大家都比较和气,比如那时候要账,平常都会去要账,但这个时候(过年前)谁也不会去要。因为大家都在忙,妇女要忙于做各种豆腐、年夜饭、豆包,男人要去市场办年货等等。那时候的年货包括年画、对联以及鞭炮,还要买一些贡品,因为要祭祖。宋老小时候是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人民很苦很穷,比如猪血必须晾干做成血粉送给日本人。宋老那个时候不能吃大米,只能吃高粱米,而且还有通过各种关系搞一点好的旱稻蒸一两碗贡给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敬仰。
宋老称小时候过年,晚饭过后还要守年,包饺子等,到十二点的时候要在院子里摆一个贡桌,摆上贡品迎接喜神,做这些事的都是男的,女的受歧视不能做。然后过了十二点就要放鞭炮迎神,最早的鞭炮是竹筒的,竹筒炸裂了嘎吱嘎子响,鬼就被吓跑了。
宋老表示,现在年味逐渐变淡、年俗渐远,这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主张将春节回复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但是希望优秀的传统能够继承下来。
蒋好书:节庆世俗化严重
乡村建设公益组织发起人蒋好书称,自己做了十几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去了很多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庆是文化的象征,节庆一般都起源于信仰体系,并夹杂着大量的禁忌或者紧张,在这个紧张之后的释放,然后体现的狂欢,体现社会组织的一次训练,通过节庆可以表现出这个社会组织里面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其实这是很好的规训的过程。蒋好书说确实是过了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基本上全世界都存在所有节庆世俗化的倾向,整个的信仰体系实际上在发生变化,但同时在真正的传承过程当中,不同文化的节气元素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混搭。我们要分析起来肯定是特别沉重的压力、特别大的环节越来越少,但是特别轻松的特别喜庆、特别欢乐的东西反倒越来越多,然后人们又往上增加了很多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
很多人肯定会抱怨我们不能向以前那样去体验节庆的快乐了,蒋好书说是因为以前的节庆首先要有个压抑才有快乐,我们现在都没有压抑了。
在以前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所以到过年有好吃的很开心,这是有一个对比。而当代的社会不存在有压力到放松的对比,也不存在从饥饿到吃饱的对比,所以这种意义上的快乐感肯定会降低,但是却增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蒋好书说,我们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过年,比如说我在网上也看到过有人用英文来写对联,马博勇老师曾经也转发过一个,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在用玩的心态来对待年俗。但专家的意见可能不一样,有的反对、有的支持。
蒋好书说,以前的节庆会有社区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玩龙。其实人都有社区活动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网络反而把人给原则化了,你想出去招呼一个活动挺费劲的,你又不像以前那样非去不可,现在还得找个茬出去约别人,过节其实还是大家要约起来。蒋好书称,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个地儿都有约起来一起干的事,有的地方泼水,有的地方玩龙,有的地方唱戏,各种各样的玩法,现在我们恰恰到了城市里面了,甚至说回乡过节的农民工大家都很孤独。因为我们没有在一起玩的冲动和机制了。
王封臣:中国古代节日吉祥热闹并不逊色于洋节
过去过年中国人都有一个敬畏心理,我们敬畏神鬼、敬畏祖先,我们过去的祖先叫鬼。我们初一上贡的时候,神仙可以上三碗饺子,祖先上四碗,灶王爷上一碗。王封臣说,我们的祖先告诫我们中国人要有一个敬畏心理,你要敬畏所得的粮食、所得的财物,这样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代人欠缺的。我们现在人的思想开放了,导致我们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无知者无畏,然后导致狂视比较多。
作为中国年俗研究人,王封臣为我们分享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他表示过去有一个过年歌表示新年的每一天都会有事干,不过可能各地都不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23灶挂毡、24扫房子、25磨豆腐(磨豆腐它是福)、26去割肉、27杀只鸡、28把面发,要蒸馒头了,这个馒头要吃到二月二。29打烧酒,年三十儿就是除夕,大年初一倔着屁股乱作揖,见谁都得作揖,过去我们不叫春节,过节了,为什么叫过节?比如不管这一年跟哪个朋友有点小矛盾,我们到这个时候这些小过节就过去了,所以见谁都要说拜年话。现在俗语也是说见谁说好话,老说拜年话,到那一天就说拜年话,从初一开始可以一直说到十五、十六元宵节。
初二是姑娘回娘家,初三有的地方是在家等着聚会,初四便是去神庙里买牛羊肉,初五迎财神。王封臣告诉我们,春节过年每天都有很多习俗,非常热闹。对于现在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他说其实很多洋节在中国都有,比如万圣节(洋人的鬼节),我们中国就有三大鬼节:冬至、清明、七月十五,有的十月初一也过鬼节;外国有狂欢节,其实我们中国的元宵节历来就是中国的狂欢节,当时皇帝、娘娘点灯张火与民同乐;还有我们的情人节,过去古代英雄喜欢闹个花灯,然后到了元宵节,家里没有结婚的男丁以及未出嫁的小姑娘都出去了,就是在这里碰个好姻缘。王封臣说,这些节日说明我们过去的中国节吉祥、热闹,并不比洋节差。
宋丽娜:农民过年回家喜欢炫富以展示自身价值
乡土社会研究学者宋丽娜为我们现场分享了农村的过节习俗及近些年的变化。他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各种仪式、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各样的规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些东西可以总结为两点,一个是他的仪式,一个是他的庄重,不管是仪式还是庄重,都承载着价值,在生产着乡村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今天的仪式越来越弱化,越来越断了呢?宋丽娜表示,以往的仪式这种庄重能够持续,是因为他能够生产价值,而今天的农民价值已经变了。
宋丽娜举例说,现在的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的都很多,我们知道,一外出务工,原本的这个社区共同体他就不再那么完整了,然后原本的这些年俗礼仪也不那么遵守了,就会产生一些变化和影响,比如说现在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村里,让他最面子、最有意义的是用了什么手机、开了什么车回来,用了什么牌子的电子产品等等。现在农民过年回来,不是聚集在一起打麻将打牌,就是聚集在一起调侃吹牛。他们认为可以从中找到一种价值感、利益感。为什么这样说?宋丽娜解释说,农民工在外务工在城市属于社会的底层,在城市里他不能生产价值,比如说他在城市里买一个车,他买什么车城市也没有人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他回家,过年回家开一辆车回去,不管开什么牌子的车,什么档次的车,在农村都是一个极其有面子的事,这个事件就会成为他村庄里的一个大事,甚至有的人还借别人的车开回家,给他带来极大的价值感,所以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农村人越来越喜欢吹牛了。
宋丽娜称这些现象说明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人的价值生产已经从原来内部的那些仪式转变到了外来文化,城市文化侵入到农村文化中了,也就意味着农村原本的文化体系越来越失去主体性了。
李爱达:土耳其的节庆也在发生变化
来自土耳其的李爱达女士告诉我们,土耳其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宗教的节日,因为土耳其大部分是穆斯林人,所以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大。土耳其有一些习俗是从亚洲流传下来的,这些都跟伊斯兰教有关系。爱达告诉我们在土耳其有两种特别重要的节日都是关于伊斯兰教的,一个是开斋节,一个是古尔邦节。这两个节日就跟中国人春节要回家过年一样。
开斋节斋月一过的三天节日,穆斯林白天不吃不喝,斋月一过什么都可以吃。爱达说,开斋节也叫糖果节,自己小时候过这个节,早上会早早的起床,然后特意把节日买的衣服穿上,然后去逛街,随便敲别人家的门,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们都会给你一些糖或者钱,就想中国人领个红包一样。但是现在过这个节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出去了。
爱达说,开斋节以后的七十天还有古尔邦节,也就是祭祀动物,这些动物包括牛羊或者骆驼,但是在土耳其没有骆驼,一般是阿拉伯国家杀的,杀几个动物,然后把三分之一的肉留在家里自己吃,三分之一给别人,特别是给那些穷人,这样互相帮忙。爱达说,古尔邦节跟开斋节的习俗差不多一样,主要目的就是尊敬老人、亲戚,去他们家拜访。爱达说,土耳其也会过春节,但是不是全过,而且过的时间也不一样。在土耳其是3月21日晚上过春节,代表着冬天结束了,我们可以出去好好玩,很多人选择去高原,在那里聚会,杀动物、唱歌跳舞。在土耳其还有一个习俗,你们在土耳其或者在蒙古、新疆也能看到,就是树上绑着条的细丝,在高原的树上绑着条许愿。爱达说,土耳其和中国的春节有点不一样,自己特别喜欢中国春节的时候放鞭炮,在土耳其没有这个年俗。
据《纽约时报》1890年报道,十九世纪末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非常少,直到1890年才首次有华人夫妻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