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NY 纽约
NY 纽约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西藏春耕当牛遇见机械化
[ 编辑:hrsqfan | 时间:2013-03-16 11:00:41 | 浏览:140次 ]
分享到:

6日上午9时半,朝阳跃上山头,阳光洒在农田里,几十头装扮若待嫁新娘般花哨的牦牛懒洋洋地走进农田里,“扛”起久违的木头犁把。农民们兴致高昂,田间充满了“咻”“呷”的吆喝声和牛铃的叮当声。与此同时,十几辆拖拉机却停在旁边,偃旗息鼓,无人问津……

  这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景象,这一天是藏历二月初五——“春耕”的日子。

  实际上,西藏各地的春耕日期因时因地而异,但前后相差不多。堆龙德庆县德庆村村委会主任达瓦站在田间,口中念念有词,随后便指挥起来。“正反各转三圈,然后所有人围到桑烟周围撒糌粑”,达瓦说,从人类学会耕地开始就有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春播庆祝仪式也由此而来。

  成对的牦牛被身着盛装的农民驱赶着在田间小跑,每对牦牛身后都跟着一个提着塑料桶的孩子,牦牛所经之处,土地被翻出深深的沟壑来,孩子们从桶里抓出种子,洒在沟里,女人和老人们则在一旁帮忙吆喝,田间的热闹气氛惊起了四周的小鸟。

  离德庆村约10分钟车程的马乡桑烟四起,这里要比德庆村多了些隆隆的机械声,12辆东方红牌拖拉机排成一队,犹如12头铁牛,围绕着点燃的桑叶打起了圈圈,地面上翻出湿润的泥土,泥土的气味立刻与桑烟混合,令人神清气爽。两头肥硕的牦牛头顶彩旗,身上扎满各色装饰,摇晃着染成火红色的尾巴扛着木犁在一旁休息——完成仪式后它们便可以休息了,剩下的工作留给了拖拉机。

  离牦牛不远处,一位僧人席地而坐,闭着双眼低声诵着经,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它们平常是不下地的,我们养着它们,但是每年的春耕没了它们可不行”,马乡一组的农民多吉骄傲地说,他们这里的春耕被评上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头牛也很有讲究,一头毛色偏蓝,一头为棕毛,分别代表蓝天(水源)和大地,我们农民耕种离不开蓝天、水源和大地”。

  尽管农民们格外看重他们的牦牛和传统仪式,但帮他们种地、秋收的却另有其“牛”。如今的西藏农业机械化愈加普遍,“铁牛”代替了牦牛,成了田间劳作的主力军。

  拥有39亩土地的多吉家里只有四口人,平日种地全靠他和妻子,“我家有一台拖拉机,去年新换的,种39亩地不用发愁”,多吉轻松地说道,一台约18000元人民币的拖拉机,加上政府补贴,实际只用12000元,而这个支出多吉一年就可以赚回来。

  “39亩地中,种12亩豌豆,4亩油菜,剩下种青稞”,多吉之所以这么分配,是因种油菜和青稞政府还另有补贴,而豌豆则可以卖更好的价钱。

  “我更喜欢机械化的耕种方式,我家里没有留牛,不是养不起,只是觉得没有什么必要了”,41岁的多吉坦言,自从他23岁那年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就再也没用牦牛耕地了。“以前起早贪黑,现在中午才开工,太阳落山前就收工回家了。”

  就效率而言,“铁牛”无疑更胜一筹,因而在地势相对平坦的西藏农区已普遍推广,而地势陡峭的地方牦牛则凸显出它们的优势,“铁牛”和牦牛就此实现了“土地分配”。

  在西藏农民百姓的心中,如今的牦牛和春耕仪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虽然平时耕种已经都用上拖拉机了,但春耕是我们的传统,不能忘的,而且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达瓦说。

上一篇:江苏扬中河豚节厉行节约不铺张
下一篇:四川峨眉山现场制茶吸引民众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